三哈网

三哈网

 > 百科

 > 育儿

 > 提示:2个月宝宝的小手训练课。

提示:2个月宝宝的小手训练课。

育儿 更新时间:2024-04-27 14:58:35

(一)提示:2个月宝宝的小手训练课。

  宝宝自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发现新事物。瞧,发现了妈妈,发现了爸爸,现在该发现自己了,就从小手开始吧。

  发现小手

   

  心理学家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发现小手,训练小手,将这种智慧的练习战融入到宝宝的点滴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宝宝在自如的手指运动中,发挥出智慧的潜能。

  宝宝发现小手啦!

  1. 看两个月的宝宝躺在小摇篮里,如果没人陪伴,也不再哭哭啼啼,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他举着小手,目不转睛地盯着,仿佛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久久不肯移开目光,偶尔高兴时,还会咧开小嘴,微微一笑,显露着婴儿的天真与快乐。

  2. 吮两个月的宝宝除了看之外,发现了手的另外一个功用,那就是吃。因为手指的精细动作还没有发展到位,这时候的宝宝都是把小手握成一个拳头,然后整个塞进嘴巴,津津有味地吮吸着,还不时用舌头轻轻撩拨,一副好吃极了的模样。

  3. 拍如果眼前出现感兴趣的东西,宝宝就会双腿乱蹬,并不时举起小手,在胸前乱拍乱打。由于这个时期宝宝的小手动作并不受意识的完全支配,所以更多的是胡乱摇动,但是如果碰到物体,宝宝还是会出现一些抓握的基本反应。

  开始锻炼小手吧!

  1. 按摩两个月的宝宝常常都死死地攥着小拳头,怎么也不肯松开,这时,用妈妈柔软的肌肤,轻轻地触碰宝宝的手背,然后慢慢地帮助他打开手指一一按摩,可以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能力,让他了解到手指伸合产生的变化。

  2. 抓握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抓握反应,为了加强它的这种能力,爸爸妈妈要经常给宝宝创造机会,进行抓握的训练。用手指或带柄的玩具去触碰他的小手掌,让宝宝抓住后再挣脱,重复训练,促使宝宝灵活运动手指。

  3. 感触用棉、丝、毛、纸、塑料、金属等不同质料的废旧物品做成不同的形状,用松紧带吊在婴儿床的上面,距离以宝宝能够碰到为准,然后爸爸妈妈引导宝宝去尝试抓握,让宝宝通过触摸的方式,促进手指感知的发育。

  训练小窍门

  1. 色彩丰富黄色、红色、蓝色,这种绚烂夺目的颜色可以很好地刺激宝宝的视觉,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在选择玩具时,应该尽量以鲜艳为主。

  2. 声音刺激宝宝喜欢拍打、玩手,那么在宝宝的手上戴个小铃铛,当他一动起来,清脆悦耳的声音就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挥动小手,以作尝试。

  3. 去除遮挡物

  宝宝玩手时,应该让他的小手清楚地暴露在视线范围内,不要有衣物、手套等遮挡物,这样,宝宝的手、眼、心协调能力才会更快更好地得到锻炼。

  TIPS:

  1. 细致耐心宝宝月龄还小,还不能很快对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有所感悟,所以进度也会特别的慢,爸爸妈妈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甚至因为宝宝的不配合而心灰意冷,而要坚持细致耐心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

  2. 持之以恒

  看着可爱的宝宝,做什么事情都是充满了乐趣,可是时间一久,难免就会产生疲累感。但是,任何训练都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才能产生效果,所以,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每天安排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宝宝,既是亲子交流,也是学习时光。

   文/季磊

(二)宝宝降低感冒指数九提示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刻,感冒仍需小心提防。我们的精心提示,希望能让你的宝宝患感冒的机会降低再降低。感冒虽然不那么受欢迎,但它仍然就像是一个与我们朝夕相处的邻居,经常提醒我们,它就在身边。通常我们对孩子的一些轻微的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不太在意,但如果把这些感冒症状的出现都看作一次感冒的话,每个孩子一年平均患感冒的次数在6次左右。但是有一个好的消息是,孩子们每得一次感冒,他们的身体与病毒或细菌作战的能力就增强一些,这样,到他们上学后,感冒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了。感冒在孩子间的传染感冒一般会持续6-14天,最初的3天传染性最强,但两周以后仍然可能发生传染。孩子之间互相传染的机会比较大。因为如果一个孩子患感冒的症状仅仅表现为流鼻涕,他可能并不在意,而喜欢用手去擦鼻涕,这样一来,细菌或病毒就到了他的手上、衣服上、玩具上,而且可以存活半小时左右,当别的孩子再玩这些玩具后,又用手去摸鼻子、揉眼睛,就可能被传染上。预防感冒的策略洗干净手为什么这样做?用带有病毒或细菌的手去揉鼻子或眼睛,是最容易让人患上感冒的方法。这样做有效吗?洗手是最简单的预防感冒的方式,而且确实有效,但前提是必须用香皂洗手30秒钟以上,然后用水冲干净。用洗手液也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如果能保证良好的洗手习惯,他们患感冒的机会将减少50%以上。打喷嚏时捂住口鼻为什么这样做?每打一个喷嚏,将有数百万的细菌喷射到空气中。这样做有效吗?已经有研究证明,感冒病毒通过空气直接传播的机会并不大,除非是有人直接将喷嚏喷到一个人的脸上。但无论如何,为了更健康和有礼貌,打喷嚏时请用手或纸捂住比较好。冷天穿得暖和点为什么这样做?寒冷容易让人患感冒。这样做有效吗?我们都具备这样的常识,即天冷时给孩子多穿一件衣服。老话说得好"春捂秋冻",在天气多变的季节,即时增添衣物也是有效预防感冒的措施。病人不要亲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感冒能够通过唾液传播。这样做有效吗?研究证明,亲一下脸对病毒的传播作用并不强,除非你让病毒进到了眼睛或鼻子里。但有些细菌是通过亲吻可以传播的,如引起喉咙感染的链球菌。警惕用药对一些轻微的感冒症状,人们习惯于到药店买一些非处方药来对抗感冒,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百分百安全。很多治疗咳嗽或鼻塞的药是儿童禁用或慎用的。因为有的药会引起过敏反应或幻觉,有的解充血药和止咳药能够导致心律紊乱或过度兴奋。婴儿用药要尤其谨慎,切勿擅用药物,大一点的幼儿也要听从医生的医嘱用药。患感冒后怎样能够感觉舒服点有些药如退热净和布洛芬是能够缓解疼痛和高烧的,如果医生为你的孩子开了这类药,请按医嘱服药。(医生的处方是根据病情开的,不要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而要求医生开某种药。)鸡汤此时大有用场。虽然有的研究者说,鸡汤中含有对抗链球菌的物质,但也不要过于相信它有什么神奇的成分。鸡汤利于消化,可以防止脱水,也不会刺激疼痛的喉咙,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喝。在睡觉前为宝贝清理鼻腔分泌物。可以用生理盐水滴鼻剂滴到鼻孔里,然后用吸鼻器把分泌物轻轻吸出来,缓解鼻塞症状。房间里的加湿器可以保持空气湿润,让孩子舒服一点。但别忘了每天清洗和晾干机器,以防细菌污染。关于感冒的误解误解一:抗生素可以治疗感冒。抗生素可以对抗细菌,但很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付不了。误解二:鼻窦炎才会分泌绿色的鼻涕。感冒也会使人分泌发黄或发绿的鼻涕。误解三:感冒不能吃饭。孩子需要营养来恢复体力,对抗感冒,如果他一两天没有食欲也不要紧,但要保证他充足的水分摄取,尤其是发烧或不停流鼻涕时,有可能导致脱水。误解四:止住咳嗽很重要。咳嗽是人清理呼吸道粘液的正常反应,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咳嗽抑制剂,除非这是医生开的。误解五:中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预防感冒。这些物质也许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不要过于迷信它们对感冒的预防作用。警惕的现象警讯一:连续三天发烧在38°C以上或鼻子分泌物比较多超过10天,同时伴随面部疼痛。可能的结果:鼻窦感染。如果医生诊断是细菌感染,他会开一些抗生素。警讯二:孩子抱怨耳朵疼或不停地揪耳朵,表现出烦躁不安,或者发烧4天以上。可能的结果:耳朵感染,一种婴幼儿很常见的并发症。如果孩子的耳朵里有液体分泌物,医生或许会开抗生素,但大部分耳部感染会自愈。警讯三:呼吸困难或带有刺耳的声音,或者经常费力干咳。可能的结果:哮喘。感冒一般不会导致哮喘,但患哮喘的孩子一旦感冒可能会带来呼吸困难。医生会通过听诊来区别普通的呼吸道充血和呼吸困难,然后确定用药。警讯四:嘴唇上出现疼痛的水泡。可能的结果:单纯病毒性疱疹。大多数成年人身体都带有这种病毒,而且可以通过皮肤接触或唾液传播,医生可能开一些处方药来缩短病程。

(三)医生提示老人镶假牙时应保留老残牙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口腔医学知识,许多人认为龋坏严重的烂牙或烂牙根应该拔除后再镶假牙。而实际上,许多这样的烂牙或烂牙根是能够经过治疗后保存下来并发挥重要作用的。

  牙根是牙齿埋在骨头 (牙槽骨)里的部分,它与牙槽骨之间有一层纤维软垫,叫牙周膜。当我们咀嚼食物时,牙周膜就会缓冲牙齿的咀嚼力,保证牙根与牙槽骨之间不会因为硬碰硬而受伤,就如同我们在蹦蹦床上从上向下落,因蹦床纤维的缓冲作用而不会受伤一样。其实,牙周膜中还有许多感觉神经,食物的软硬、牙齿的受力大小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就会根据这些信息适当调整咀嚼肌肉咬合力量的大小,既能很好地嚼碎食物,又不致使牙齿出现疼痛、受伤。

  由此可见,牙根及其支持组织(牙周膜、牙槽骨)在咀嚼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拔除,不仅失去了自然生根,而且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所有组织都会随同消失。

  其实,老残牙也有妙用,在牙根和其相对应部位的假牙上,安装一对小磁铁或者按扣等被称为附着体的装置,使活动假牙在咀嚼、说话时不易松动、脱落;同时由于不需要在其他真牙上使用金属挂钩(卡环)而非常美观。即使不是用附着体装置,仅仅将牙根治疗后保留在原位,也能分担覆盖在它上面的活动假牙的一部分咀嚼力,减轻对牙床的压迫,并保持牙槽嵴的丰满和高度。

  老人可选用钛合金、纯钛或登士柏等材料作网状基托支架,又轻、又薄,而且坚硬无比,非常耐用,又有很强的吸附力,口中感觉极为舒适。这种网状基托设计方法能保留残牙,等今后老残牙完全掉后,依旧可以在网上直接安装假牙,戴习惯的牙托照样能长期使用,经济上也比较实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三哈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育儿资讯推荐

热门育儿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网站客服电话:邮箱:
滇ICP备2023005770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