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哈网

三哈网

 > 百科

 > 养生

 > 中医介绍

中医介绍

养生 更新时间:2024-04-27 18:46:29

(1)中医介绍 常用的药酒类型

  药酒类型有哪些呢?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升,大家都非常的重视保养身体。药酒也是保健养生的一个好方法,适当的引用可以起到滋补身体,防治疾病的功效,那么怎么选择药酒呢?药酒类型有哪些?

  酒为百药之长,有活血、止痛、散寒、助阳的功效,适量饮用,所有的酒都是有一定养生作用的,都可以归为药酒、补酒的范畴。不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药酒是从狭义角度讲,特指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在酿酒过程中或直接在酒中加入中草药制成的酒,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

  常见四类治病药酒

  1、活血化瘀类药酒

  用于风寒、中风后遗症者,药方有国公酒、冯了性酒等;用于骨肌损伤者,方剂有跌打损伤酒等;有月经病的病人,可以用调经酒、当归酒等。

  2、抗风湿类药酒

  用于风湿病病人,着名的药酒有风湿药酒、风湿性骨病酒、五加皮酒、追风药酒等。其中症状较轻者可选用药性温和的木瓜酒、养血愈风酒等;假若已经风湿多年,可选用药性较猛的蟒蛇酒、三蛇酒、五蛇酒等。

  3、壮阳类药酒

  用于肾阳虚、勃起功能障碍者,主要由枸杞、三鞭等制成。着名的方剂有多鞭壮阳酒、羊羔补酒、参茸酒、龟龄集酒、淫羊藿酒、海狗肾酒和青松龄酒等。

  4、滋补类药酒

  用于气血双亏、脾气虚弱、肝肾阴虚、神经衰弱者,主要由黄芪、人参、鹿茸等制成。着名的药方有五味子酒、十全大补酒、八珍酒、枸杞酒和人参酒等。长期服用某些滋补类药酒还能预防疾病,如重阳节饮用菊花酒可抗衰老;夏季饮用杨梅酒可预防中暑;常饮山楂酒可预防高血脂、减少动脉硬化。长期服用五加皮酒、扶正防病、人参酒则可健骨强筋、补益气血等。

  常见的泡药酒药方

  枸杞生地酒:取枸杞子,生地黄,白酒1000毫升,浸泡半个月即可饮用。每次早晚加热后空腹服用10~15毫升。具有养肝明目、补精益肾之功效。适用中老年视物模糊、勃起功能障碍、遗精、尿频、腰膝酸软、烦热头痛等。

  人参酒:取人参,择净切薄片,浸入1000毫升的白酒中,加盖密封15~20天后可饮用。每天2次,早晚各10~20毫升。具有补气固脱、生津止渴、益智安神、健脾补肺、镇静、镇痛、抗疲劳、延年益寿之功效。

  苁蓉酒:取肉苁蓉,白酒500毫升,浸泡10~15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中老年阳痿、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等。

  冬虫夏草酒:取冬虫夏草,白酒500毫升,加盖密封30天后可饮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2~3次。具有补肺益肾、止咳化痰之功效。适用于病后体虚、食少乏力、睡眠障碍、肺气虚或肺肾两虚而致喘咳短气、自汗畏寒等。

  枸杞酒:取枸杞,白酒500毫升,浸泡7~10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2~3次。具有补虚祛寒、养肝明目、益肾壮阳的功效。适用于眼目昏花、腰膝无力、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并能延年益寿。

  药酒的类型有哪些呢?药酒验方有哪些呢?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常见的药酒类型及适用病症,大家在选择药酒的时候要注意辨证用酒!

(2)我拿“中医膏方”拯救美丽

  中医精彩推荐岭南中医无痛蜂疗法(图)专家 日月星辰,寒暑交替,蛰冬亦已来临。对于重视养生的人们,善于利用“冬令收藏”的保健传统,在冬至来临之际进行调理,而膏方遂成为“冬令进补”的领头羊。中医认为,膏方可调补人的精、气、神,增强体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或治愈某些疾病,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膏方既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底蕴,更是彰显中医药学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之特色和优势。

  在膏方门诊中,女性患者逐年增加,尤以中年女性居多。中年是指人的一生中介于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年龄期,我国有关行政部门把中年的年龄段划分在35~55岁。《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中医认为女性防衰老的调养应从“五七”即35岁开始。女性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形体容易发胖变形,生命也开始由成熟期向衰老期过渡,由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状况涉及到心理变化,再加上社会工作、家务劳动、子女教育和经济负担也相应地加大和增多,社会、家庭环境对中年女性的综合影响凸现,且精神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影响了脏腑功能的协调,气血阴阳的平衡,造成精血亏损,加重了经期的不适和经事的紊乱,日久更容易加速女性衰老。另外,“尿路感染”、“亚健康状态”、“更年期综合征”等亦较男性突出、普遍;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不调、更年期、妇科疾病等也总是困扰着广大女性。因此,女性到中年,总会感觉身体乏力,心情焦虑,烦躁不安,皮肤老化,没有光泽,缺乏弹性,有的还有黄褐斑,面色憔悴,经常四肢不温,手脚冰凉,腹部胀痛,失眠多梦,还常伴有月经不调等症。民间常称这样的女性为“黄脸婆”,严重损害女性健康美丽形象。反过来更加重女性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女性由于上述生理病理特点易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平时工作、家务繁忙,无暇顾及身体,很少服药。所以服用膏方更为适宜。选用合理的膏滋药,既可以治疗其疾病,又能调理其体质,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其脾胃消化功能不受影响。再配合合理饮食,平和心态,适当锻炼,才能保证女性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红润弹性的肤色,自内而外的美丽。

  一、适应人群

  35~55岁的女性,并且常出现以下表现:

  1、无慢性疾病,但身体虚弱、冬春季节经常感冒者。

  2、虽无明显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为保持正常健康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可用膏方平补调理,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3、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而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精力有所“透支”的亚健康状态者,防患于未然。

  4、常有小便频数,甚则失禁,经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属尿道综合征;或反复尿路感染者。

  5、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失调,骨质疏松,皮肤老化,没有光泽,缺乏弹性,甚至出现黄褐斑,面色憔悴等。

  6、经历某种程度的神经功能紊乱、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失眠或嗜睡、潮热、出汗、易怒、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综合征表现者。

  7、慢性盆腔炎、阴道炎、附件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史,病情相对稳定者。

  二、辨证运用

  1、肺气虚、易汗出、头晕、气短,或伴胸闷心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推荐膏方,可玉屏风散加味。

  2、中气不足,脾胃气虚、精力不支、胃口不好、四肢发冷、说话声音提不起来,有些人还会肝气偏旺、容易发怒。

  推荐膏方,只要加强运动、放慢节奏即可逐渐恢复。症状较重者,可服用补中益气的黄芪、人参、党参等滋补膏方。

  3、脾虚湿困、提不起精神、四肢乏力、舌苔厚腻、胃口不好、大便稀薄、突然嗜吃辛辣等口味重的食物。

  推荐膏方、白术、薏苡仁等化湿健脾之品。对湿热夹杂的,则根据其病灶对应的上、中、下三焦,分别采用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化湿的药物。如为寒湿,则可桂枝、附枝、细辛等温化寒湿。

  4、心脾血虚、头发容易脱落,部分人还有两眼干涩的症状,如气血不足,则可能伴有睡眠不好等症状。女性往往脸色不好,面部皮肤容易长斑。

  推荐膏方、黄芪、当归、鸡血藤、红枣等膏方调理,可改善血虚症状。

  5、心肝火旺,脾气急躁、口舌生疮、眼睛红赤、大便干结等症,与体质、劳累、饮食不当等有关。

  推荐膏方、黄连等清热泄火。如有阴虚,则用女贞子、旱莲草、石斛、天冬、麦冬等养阴药。平时可服菊花茶等。

  6、头痛、难以入睡或正常工作。紧张性头痛主要是气滞引起的;血管性头痛可能与月经不调有关;思虑过度导致的头痛,与气虚有关;头顶处疼痛主要与肝风有关;前额的疼痛与胃有关。

  推荐膏方,主方的使用也不同。如由气虚引起,则以益气为主;如为紧张性头痛,多属气滞,则用逍遥散加疏肝理气之品,或缓急止痛之药;如为瘀血头痛,则用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

  7、阴虚火旺,颧红,五心烦热,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沉细。多与现代紧张生活、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等有关。

  推荐膏方、黄柏、枸杞子等滋阴清火之品。

  8、肾虚不足,头昏目眩,思维能力下降,阳萎遗精,性功能减退,畏寒肢冷,头发早白或脱发,出现早衰状态者。

  推荐膏方,常分辨为肾气虚、肾不纳气、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肾阴阳两虚等证型而选择相应的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五子衍宗丸等补肾膏方。

(3)肝经湿热型的阴痒中医如何进行治疗?

  治疗着重调理肝、脾、肾的功能,实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虚者补肝肾、养气血。本病以局部症状为主,故要注意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肝经湿热型的阴痒:【证候】阴部瘙痒,甚则痒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或色白如凝乳状,气味腥臭,心烦少寐,口苦而腻,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舌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由于脾虚生湿,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或感染虫毒,虫蚀阴中,则阴痒;湿热下注,损伤任带,秽液下流,则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泡沫米泔样,其气腥臭,痒痛难忍,心烦少寐,坐卧不安;湿热内盛,阻于中焦,则口苦而腻,胸闷不适,纳谷不香。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方】渗湿汤加苍术、苦参、白鲜皮。 【处方举例】革薜10g,薏苡仁15g,黄柏9g,茯苓12g,牡丹皮9g,泽泻12g,滑石9g,通草6g,苍术9g,苦参8g,白鲜皮9g。相关热词搜索:梅毒图片男性 一期男性梅毒图片 梅毒早期皮肤图片 梅毒晚期的图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三哈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养生资讯推荐

热门养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网站客服电话:邮箱:
滇ICP备2023005770号-29